“发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求学奋进”——历史学系谢湜教授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2020年10月19日晚,历史学系2019级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及博雅学院2018级、2019级本科生、青马班成员聆听了谢湜教授讲授的思政第一课。谢湜教授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传统谈实践教学对我们提升综合素养、熔铸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并邀请了历史学系2019级赴连州考察同学分享调研心得,展望将要展开的田野实践活动,勉励同学们深入求索,更上层楼。

谢老师首先从人文地理学史的角度,以19世纪末德意志统一后兴起的“旅鸟运动”为例,讲述了国土调查对于近代国家认同、青年精神激发、民族感情凝聚的重要意义。接着,谢老师重点讲述了共产党、革命先辈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期起便深入工厂,与普通工人接触,通过长期的、详实的调查研究,揭示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真正理解中国乡村,产生了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寻乌调查》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为中国革命找寻到正确出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他还进一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法宝。

最后谢老师谈到调查研究与史学专业素养的关系。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具体的现实的“人”为关切中心,不囿于概念的辩证。调查研究正是脱“虚”向“实”的重要路径。其次,历史不是“死”的,而是“今天与过去的人永无休止的对话”,除了关注文字文献之外,史家还应关注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和基层民众的历史认同,以及当下的历史创造,今日的历史现场成为我们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历史研究要重视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田野调查就是我们将既存认知与实践相互检验的思想的实验室。思想的碰撞会令我们在无数次“愕然”中愈加体察“人”,接近真知。
谢老师的讲话结束后,我系2019级同学分享了9月11—13日赴连州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实地教学考察所得,同学们对当地的婚丧习俗、节庆活动、族群组织、经济地理、社会心态等方面做了深入剖析,既有对一具体问题的实证探讨,亦有对民族文化保育、地方秩序维系等宏大命题的回应,成果颇丰。同时,同学们也结合亲身实践,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访谈技巧。


同学们分享过程中,李欣荣老师就田野调查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加以提点,认为田野调查能够帮助我们建构对地方社会的理解模型,提升问题解读的能力。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和理论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否则不足具备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课程最后,谢湜老师提出要在前次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与博雅学院2018、2019级同学再赴连州,将调查研究的学风发扬光大。我们亦当牢记教导,多加实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思考者与建设者。
撰稿:何恺健、谢婉莹 摄影:叶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