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18级博士生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
2020年10月16日,为了响应学校团委对广大团员的号召,历史学系2018级博士生团支部在松涛园3楼,开展了“让青春为祖国绽放主题团日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发言,团员们结合自身科研情况交流经验。活动由支部书记方子潇同学主持。

张爱萍同学率先发言,她从第一次参观“南海一号”沉船考古现场的感受出发,认为考古学是一个非常综合,同时又具有很强科学性的学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一带一路”的建设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理解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张爱萍同学还结合自己的田野考察经验,认为散落民间的文物亟需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和保护,相关做法和对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郭思成同学发言称,科学的实践和能够实践的科学,是现阶段最迫切需要的。世界上不存在不能实践的科学,也不存在无用的科学。基础研究则是追求形而上,不论考古学还是历史学,都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针对中国的特质,不偏信、不依附某种既成的理论或依据,能以辩证唯物的心态探索适合研究中国事物的方法,就是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能让我感受到我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对国家和社会是有益的。”
唐玥同学说,她印象最深的是习主席关于创新问题的讲话,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以往我们谈创新似乎只是一味地追求“新”,而忽视了创新的根源在于深刻地把握传统和已有的科学研究。我们所学习的历史学恰恰是一项基础研究的工作,正好是了解传统的最佳路径。面对“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的问题,我想它的确难以带来很多物质上的利益,但它确实是不可或缺的,是我们民族自信之基石、立足之本源。因此,能够学习这门学科是我的幸运。我们也只有将专业与国家与社会更好地结合,才能释放出真正的能量,收获最大的人生价值。
刘菲雯同学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学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者应该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并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作为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的研究生,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现今的制度、科技和文化不仅是近代以来积极学习西方文明的产物,也是以本民族的优秀物质与精神文化为基础而奋斗的成果。基础研究不仅只是研究历史问题,也可以积极为当代提供借鉴价值。如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疫病的应对,就很能为我们今天抗击“新冠”疫情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方子潇同学从留守女生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社会热点出发,认为基础学科如历史学,常常被冠以“冷门”“来钱慢”的标签,一般人多不予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近代以来,中国学术一直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接引国际学术话语与体系,与世界接轨;二是如何扎根本土后开枝散叶,在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与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中国的学术会越来越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重。
各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学习、科研经验,围绕习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发言以及《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丰富内涵进行了交流,从中既感受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热烈的讨论中,本次主题团日活动圆满结束。
撰稿:刘菲雯 供图:郭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