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系组织学生党员、团员赴珠海进行党史学习教育
春末夏初、花团锦簇、气候宜人,为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铭记革命信念,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4月18日,我系团委书记周慧春、2020级本科生班班主任顾晓伟副教授带领系内近80名本、硕、博学生党员、团员前往珠海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珠海校区、港珠澳大桥和杨匏安陈列馆。
早上八点,师生们从南校园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珠海校区,再沿着蜿蜒的山路,前往位于凤凰山山顶的中山大学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在天琴中心工作人员的讲解带领下,师生分批参观了天琴计划UV台站、中控室及激光望远镜,了解了天琴计划“0123计划”的具体内容及工作原理、目前国际上测月台站的概况、我校珠海台的优点、珠海台站的建设历程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果。讲解人员指出,将台站建在珠海校区的原因,是希望充分发挥天琴计划的科研和教学功能,为服务和支撑广东新时期创新型发展,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贡献。



从天琴中心出来后,伴着海风,师生们参观了焕然一新的珠海校区,并在校区用午餐后出发前往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连通粤港澳三地、服务大湾区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脉,是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不仅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有力证明,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通过参观,师生们了解到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克服的重重困难和挑战,学习了始于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建设的“团队协作、服从指挥、攻坚克服、战无不胜”的先锋精神,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工程师的风采和当前中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设者所付出的辛勤劳作感动,为自己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告别雄伟壮观的港珠澳大桥,师生一行来到位于南屏镇北山村的杨匏安陈列馆。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是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光荣的革命烈士。
通过了解杨匏安烈士短暂而光荣的一生,我们学习了杨匏安坚守信仰、英勇奋斗、殒身不悔、从容就义的革命事迹。杨匏安的革命经历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



中大历史学系与杨匏安烈士早有渊源。我系老教授李坚老师是最早发掘史料和研究杨匏安烈士的专家,编纂了《杨匏安文集》《杨匏安史料与研究》《杨匏安传论稿》等史料集和论著。 经我系赵立彬教授引荐,我们得以面见杨匏安烈士的孙辈杨峻先生,并请杨先生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爷爷和父辈们的革命故事以及杨家的家风。
杨先生在分享中提到,杨家家风中,最重要的是自强和自律。在战争年代,杨匏安烈士及其后辈即使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但都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最终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作为党的早期重要革命活动家,杨匏安烈士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的后人也没有利用烈士后代的身份谋过丝毫私利,始终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杨先生强调,自己是烈士后人,要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他鼓励同学们继承与弘扬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和忠诚担当的精神。



听完杨峻先生的分享,不少同学深受感动和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杨匏安烈士对真理正义的矢志追求,对革命事业的忘我牺牲精神和公忠不可忘的家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此次参观活动,同学们了解了杨匏安烈士的事迹和杨家的家风,被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深深感动;见证了学校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国家的光明前景有了更充足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努力学习、继承优良传统、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
撰稿:王慧琳 谢明杏
配图:王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