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论文写作与发表分享会”成功举办

党史学习教育之“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青年做件事”系列活动

        4月26日晚7点,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党支部与2018级博士生团支部在模范村521栋二楼讲学厅,联合举办“论文写作与发表分享会”活动。此次分享会由赵琳琳主持,中国国近现代史博士生张文洋、沈志刚和肖文远担任分享嘉宾,安东强老师给予指导、点评。我系各年级研究生,共有4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会上,张文洋、沈志刚和肖文远分别结合各自的学术实践经验,从查阅档案、论文写作、参会、期刊投稿等诸多方面进行分享。谈到查阅档案,张文洋认为,查档可以由近及远,在用好周边档案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需要有针对性地锁定城市跑档案;进入馆藏后可带着探索式的心态查找资料;要注重对每日所查档案进行及时整理,通过梳理材料目录不断理清思路。

分享会


        提到论文写作,沈志刚认为,论文写作要兼顾方法与技巧的学习;要重视学术对话,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学者,而不是学生的心态去开展学术写作;对于博士阶段论文的写作要时刻有计划性和紧迫感。肖文远则建议大家,也可观摩其他学科的研究,拓宽研究视野。

        说起参会,张文洋提到,参会最应注重论文主题与会议主题的契合,在理解参会设计选题的基础上撰文投稿;要重视论文的报告环节以及宝贵的评议意见;沈志刚补充到,可通过参会等途径了解期刊编辑的关注方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期刊。总结投稿的技巧,三位分享者均认为,论文投稿要符合期刊特点和需要,也可结合就业目标高校发文要求进行,要“投其所好”,有的放矢;获得审稿建议后要与编辑保持有效沟通。此外,赵曜、张亮等师兄、师姐也积极就论文修改、外文期刊投稿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分享会

 

        最后,安东强老师总结前辈教诲和同行意见,提醒大家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论文投稿的基础是写作一篇好文章。他认为,好文章能做到问题、史实与逻辑等方面的自洽,从标题、摘要、开篇、过程论证到结尾都讲究章法、值得反复推敲。二是论文写作要从模仿开始,学在日常。要养成定期翻阅期刊的习惯,学习作者叙述问题的方式、材料与观点的叙述和论证过程,及其如何通过对关键节点和联系的清楚剖析,丰富对已有史实的定位和认识。三是论文写作要客观自然,切勿出现“本文”“我认为”“笔者认为”“作者以为”“本文认为”等过于口语、主观的词语。

安东强老师

       

        此次分享会是历史学系党委庆祝建党100周年之“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青年做件事”系列党团活动之一。这一专题活动聚焦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关键问题,想同学所想、急同学所急、办同学所需,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搭建系内学术写作与交流的专业平台,真正实现了党支部建设与学术实践的深度融合,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撰稿人:莫婉娟

供图: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