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以宋代为中心》讲座纪要

       2021年5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别顾问、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张希清教授应邀莅临我系,作了题为《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以宋代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曹家齐教授主持,我系及其他院系、高校的近5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image 48

 

张希清教授首先从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出发,介绍了关于科举制度定义的四种传统说法,进一步提出他本人对科举制度的定义,即:“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关于科举制的具体创立时间,张教授认为“创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之说较为稳妥。之后,张教授介绍了科举考试的具体科目及其在宋代的发展、变化。

接着,张希清教授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他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十二字概括了宋代科举考试方法的优长。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应举无需推荐,对应试人的资格限制也很少。而且更加注重平等竞争。针对考官及其亲故,实行“锁院”、“别头试”等方法防止请托、回避亲嫌,考试过程中按榜就座,禁止继烛、挟书、传义、代笔等行为,进一步严格了考场规则。在试卷评定上废除“公荐”、“公卷”,实行封弥、誊录制度,分等考第,多级评定。宋代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层选拔人才,择优录用。张教授此处着重分析了宋仁宗嘉祐二年之后殿试不黜落的原因。

在介绍科举考试的内容时,张教授重点分析了王安石主导颁行的贡举新制对进士科考试内容的改革,认为王安石罢诗赋、帖经、墨义,代以经术、论策取士,有利于国家造就、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之后,张希清教授分析了科举及第与授官制度,向听众们梳理了宋代科举及第按等第授官的原则与具体施行标准,还介绍了宋代特奏名进士的授官制度。

最后,张希清教授总结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他认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很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科举制度,宋朝选拔了一批“寒俊之士”,参与国家管理,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科举制还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也起到了借鉴作用。张希清教授还提醒我们要注意科举制度的弊端,尤其是明清八股文对经世致用思想的破坏,禁锢了文化创新,与近代工业文明脱节,清末废除科举是历史的必然。

在答疑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张希清教授回答了听众关于清末科举改革、宋代武举制等问题,并推荐大家阅读相关论著。张教授年逾古稀,坚持站立三个小时,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同学们由衷感佩张教授的高尚师德。现场的研讨氛围融洽而热烈。

图、文:蒋振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