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行医创奇迹——《国王神迹》对中古英法王权政治研究的贡献》

讲座纪要

 

   

       2021年5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张绪山教授应邀莅临我系,作了题为“国王行医创奇迹——《国王神迹》对中古英法王权政治研究的贡献”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龙秀清教授主持,我系3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张绪山教授是《国王神迹》的译者,对该书及该书作者极为熟悉。他以作者马克·布落赫的个人经历为开篇,介绍了布洛赫在参与一战时,在对虚假消息的思考中孕育了自己的史学思想,由此创作心态史巨著《国王神迹》。《国王神迹》主要研究了11-18世纪期间广泛流行于法、英两国的一种现象,即国王以手触摸瘰疬病患者治病,且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能够治愈这种疾病。马克·布落赫试图通过研究这种存在长达八个世纪之久的“神圣化”王权的治病仪式,以及围绕这种仪式形成的一种集体心态或信仰体系,展现前现代王权对民众思想与精神实施控制的运作机制。张绪山教授围绕《国王神迹》一书,就该书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研究的贡献做了精彩且有深度的剖析,并就国王触摸现象始末,国王触摸之必要条件,英法国王触摸的仪式、各自特点及相关传说,基督教介入欧洲王权政治的影响,以及王权与教权关系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解读。

       所谓“国王神迹”实际上是一个“假消息”,但民众为何相信国王能治病呢?一是民众相信王权有“神秘力”,在神圣王权观念之下,国王一定创造奇迹信念,促成了人们对奇迹的信仰;民众对“国王神迹”的信仰,正是源于对神圣王权超自然性的信仰。人们期待奇迹,所以奇迹被找到。二是王权为神化其权力而采取种种手段,诱导民众产生“错误集体意识”;三是瘰疬病有时会自然痊愈;如果是在触摸很久后才发挥作用,人们则相信奇迹是延时实现;如果在触摸后不见好转,则怀疑自己不虔诚,“信仰永远是神奇治疗的必要条件”。因此,国王神迹其实是国王与民众共谋的“集体幻像”。在这一过程中,教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世纪早期的政教合作中,加冕礼与涂油礼使得国王成为“神命之王”,具有准教士的性质,如保留其助祭职位;有主教法衣;享用圣餐两圣品(俗人只能领饼)等。11世纪的授职权之争导致政教并立,国王开始自我神化王权,国王神迹开始流行;14—15世纪的教会危机使得国王进一步神化,到17世纪国王的准神性(little God)达到高峰达到。在民众层面,与这一过程相伴的,就是国王能治病这一集体幻像。

       《国王神迹》是年鉴学派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史学作品之一,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扩大了历史研究范围,开创了历史(尤其是政治史)研究的新范畴,把(君主、民众)心态研究纳入政治史研究范围;其二,扩展了历史研究资料的范围,教堂人口登记簿、医学与神学论文、圣经、祈祷文甚至连游戏纸牌、酒肆小店中村夫野老的对话等都纳入史料范围;其三,创立新的研究方法,诸如对英法国王触摸的比较研究法。最后,张绪山教授援引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的经典名言,再次点明《神迹》作为心态史研究的开创之作的精妙:“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在互动环节,张绪山教授生动风趣地回答了师生在国王神迹所体现的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法国国王触摸仪式历经启蒙时代仍继续发展、心态史早期未受重视、教权与王权的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撰稿人:梁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