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第十八届历史文化节之本科生论坛圆满结束

       5月14日下午,第十八届“山川悠远、慎思笃行”历史文化节本科生论坛在模范村521顺利举行。本科生论坛作为历史文化节的品牌活动之一,为同学们搭建了同老师探讨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为热爱历史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锻炼能力从而提高史学素养,拓展学术视野的机会。本届本科生论坛分为一、二年级参加的低年级组,和三、四年级参加的高年级组,两组分别进行评奖。担任本次比赛评委的是杨勇老师、顾晓伟老师和朱玫老师。

       我系副主任安东强致开幕辞。他表达了对本科生论坛的期望,希望进一步发挥师生交流平台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术热情,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历史系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比赛以参赛者进行展示、答辩,评委老师进行评分的形式进行。经过评委们的讨论,低年级组的比赛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三名。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获奖作品的主要内容。

 

一等奖

2020 级程奕菲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编撰考释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以下简称《讲演录》)以陈先生弟子万绳楠四十年代在清华历史研究所听课时所做的课堂笔记而闻名。然而,考察《讲演录》的内容构成,有大量抄录陈先生出版论文的情况,则此说未必完全成立。这一现象对整理者自述的《讲演录》学术价值提出了挑战,进一步,则对万先生所说,出版本书是出于展现陈先生更多学术创见的动机提出了质疑。《讲演录》的出版时间和前言爲这一整理本真正的出版意图提供了线索。从万绳楠的著述和经历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他的深刻影响,结合文革过后陈寅恪文集整理出版的背景,能看到《讲演录》出版背后,他爲塑造陈寅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形象所做的努力。

 

 

二等奖

2019 级李婧瑶

新时代”与“旧思想”的碰撞与微漪——对“反洋务派”刘锡鸿的再认识

       过往对于刘锡鸿的部分研究,存在单凭其最终政治立场而对其思想进行简单化评价的现象。然而,刘锡鸿的出使日记、部分书信及奏折,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人于一定时期内的观念变化。刘锡鸿的军事观在其出使期间,经历了从“内政为重”到“内外并举”的变化;他在回国后的海防言论,表面上与从前无二,实则发生着微妙转变。因此,刘锡鸿其人并非全然顽固。而结合文献亦可发现,在 1881 年清政府争论是否修建铁路一事上,认为刘锡鸿的反对立场是“冥顽不化”乃至“见识倒退”,从而忽视其部分看法的合理性之观点,显然也不尽全面。由此出发,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认识、理解与评价,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等奖

2019 级吴熙龙

对晚清教案中不平等条约制度影响的再探讨

       晚清教案频发与不平等条约制度在中国逐渐形成体系有密切关系。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从 1844 年开始,到 1901 年结束。在第一部分,首先阐释一下本文对教案的定义,紧接着分析引起教案的国际国内背景。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对教案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条约制度,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解读其负面影响。在第三部分,着重讨论由于条约制度赋予的、逐步扩大的不平等特权,怎样影响晚清教案的数量、类型、暴力程度。最后总结教案与不平等条约制度体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2020 级石晓玲

东晋门阀大族崛起的原因

       阅读了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对东晋门阀政治大族的崛起做了四方面的分析,分别从皇权不振、由儒入玄、对军权的掌握,军功的建立、各家族杰出人物进行了自己的论证,阐述了自己的粗鄙的见解。

 

2020 级 CHEN ALICE

以李显甫与谢灵运为庄园大族代表浅析南北朝土地封建化程度

       南朝面对世家大族“占山锢泽”情形的态度与北朝截然相反,政府不仅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把被占领的土地收归中央,而是顺应形势将其合法化,加剧了南朝土地封建化的进程。这与世家大族的势力息息相关,南朝世族承两晋的趋势和依靠雄厚的财力迅速在南朝社会取得优越地位,甚至能够控制王朝更迭,扶持政权,可见南朝世族势力范围要比北朝势力大很多。这或许是南北朝面对这一问题时采取不同手段的大部分原因。

 

 

       高年级组的同学们随后开始比赛。经过评委们的讨论,高年级组的比赛评选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一等奖

2018 级李芷一

胡宿举吕溱王洙肖代考——宋代举官自代制度举隅

       宋代举官自代制度是官员选任制度中一类较为特殊的荐举类型,它继承了唐制举人自代的部分内容,并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获取官僚信息、储备才干的作用。按其规定,官员只能举一人以自代,但皇祐四年胡宿除翰林学士举自代时却并举两人,且此两人均得以担任翰林学士。这一特殊的举自代事例反映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体现了举自代在实际运用中的弹性。

 

2018级何宜航

晚清驻英使馆的信息前哨作用——以阿古柏问题为例

       以往在论述中英交涉的时候,学界往往较为关注国内总理衙门与英方人士的交涉,而忽视驻英使馆在中英交往中发挥的作用。阿古柏政权是 19 世纪横亘在中英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郭嵩焘率领的第一个驻英使馆的重要任务,通过爬梳郭嵩涛等使臣的日记、中英照会、郭嵩涛奏折等史料,可以梳理出驻英使馆与英国与国内的信息交流渠道,理解驻英使馆作为清政府的信息前哨在处理阿古柏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加立体的把握清廷的对外信息秩序。

 

 

二等奖

2018级张昭然

1935年红军入滇前后南京国民政府与云南地方的关系—从此期双方几次重要的交往事件谈起

       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央政府为准备抗日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其中改善与地方的关系是重要的一个部分。面对红军西征与两广不稳定政局的情况,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在理解云南领袖心态的基础上,积极顺应时势推动中央与滇省地方关系的改善;而滇省龙云也趁此机会继续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谋求本省地位;中央-滇省关系与此前相比最大的改善结果来自蒋介石莅临昆明,此举加强了中央对滇省的了解以及滇省对中央的向心力,是云南成为抗战大后方的进程线索中的重要一环。

 

2018级何恺健

卜弥格的知识系谱与“早期近代”的博物知识生产—以《中国植物志》为中心

       博物学是早期近代知识转型的枢纽学科。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明清之际来华,为欧洲留下了《中国植物志》等珍贵博物学材料。本文尝试利用刊载的研究资料,透过个案阐述东西两套博物知识体系的交汇在耶稣会士的全球知识生产中实现,并试图回应欧洲“近代经验”的发生学问题。

 

 

三等奖

2018 级 肖雨佳

联省自治运动“统一”与“分治”之趋向:从新式知识分子的评论说起—以《东方杂志》为中心(1920-1923)

       兴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联省自治运动,其背景与当时中央政府式微,地方实力派崛起的情况紧密相连。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新式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动乱的局势,以天下为己任,展开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讨论,扮演探索政治民主的重要角色。笔墨文字之间,其反映出的是多重利益的交织渗透,特别是面对着“统一”、“分治”何去何从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杂志》为例,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式知识分子发表的时文进行解读,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2018级苏艳芳

民国政府回收引水权运动中的理念与现实冲突

       引水权是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晚清的中国政府权利观念薄弱,引水权逐渐为外国人所剥夺,外籍引水员的数量急剧增长,使得外国势力占据了重要的港口,这些外籍引水员为外国势力的入侵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中外战争中,外籍引水员引导外国船舶入港,客观上促进了外国的军事侵略,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利益,随着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的崛起,在民国时期,官方试图通过与海关交涉,来收回引水权力,但是海关行使的引水章程将引水权分割给海关理船厅和外国领事,因此收回引水权的问题变得愈加复杂,除此之外,引水员工作的复杂性亦增加了华人进入海关工作的难度。本篇试图通过回顾近代以来引水权丧失的历程、引水员的处境以及民国收回引水权运动的历程,来探究近代中国政府收回引水权运动失败的本质原因。

 

2018 级梅海林

南宋绍兴初年屯田与营田关系之新解—以绍兴三年陈规营田法为例

       南宋屯田与营田关系复杂,用法与内涵呈混合之趋势,但亦存在部分朝臣试图区分营田与屯田的状况。本文通过对于绍兴三年陈规区分营田与官田行为的分析,得出陈规的用意不在重新恢复屯田与营田的原本内涵,而在于通过区分使得“军民互不相扰”,进而提高垦田效率。

 

 

       最后,安东强老师致闭幕辞,期待学子们能够在学术探索的路上越走越远。本科生论坛为学子们同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对培养同学们的问题意识、论文写作能力大有裨益。无论你是初入史门的低年级同学,还是渐入佳境的高年级同学,都可以在这里有所收获。就让热爱学术的我们,一起相约2022年的第十九届历史学系本科生论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