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日本史系列讲座第一讲: 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以丸山真男和子安宣邦为例

2022年11月11日下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举行了“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日本史系列讲座的首场报告,因为疫情原因,改为线上举办。主讲人是国内知名的日本文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专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赵京华教授。主讲题目是:“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以丸山真男和子安宣邦为例”。本系朱坤容老师主持。讲座分为三个环节,首先由主持人简单介绍赵老师的学术履历和成果贡献,其次是赵老师做报告,最后则是参与者与主讲人之间提问互动。
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思想史与日本思想史的学科体系建构。就形成过程来说,作为学科的思想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诞生。德国率先出现了“精神史”的研究,比如伏尔泰的“时代精神”、迈内克的国家理性主义思想史和曼海姆的文化知识社会学。20世纪20年代,思想史在美国得到新发展,以洛夫乔伊教授为中心的“观念史俱乐部”开启了美国思想史研究。上世纪60年代学术界的语言学转向解构主义浪潮后,在法国出现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英国则是产生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研究。
日本思想史学科紧随欧美,于20世纪初草创,二战后确立。战前在德国精神科学的影响下出现了文化史、精神史研究,代表学者有津田左右吉、和辻哲郎、永田广志等,但那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作为学科的思想史。二战结束后,思想史学科确立,在大学学科体制中发展,亦出现了诸如丸山真男、加藤周一、子安宣邦、酒井直树等专门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其中,丸山真男(1914-1996)和子安宣邦(1933-)是战后日本思想史研究的两个高峰,二者代表了对现代性的不同看法。丸山真男代表了战后日本重建工业社会阶段的思想史学科创立与最高成就,子安宣邦则开创了1980年以来后现代消费社会阶段的新研究路径。
在第二部分中,赵老师围绕丸山真男的几部代表论著进行阐明后者的主要观点与方法。丸山真男的思想史方法,可以说是“在近代思维中思考近代”。作为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知识人之一,丸山着力从思想、学说方面重建市民社会,重点探讨了日本近世以来的“近代性思维”以及日本固有思想的“古层”结构。丸山在发表于1946年的《近代性思维》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学术志向,确立了近代性内部的思想史视野。《日本政治思想史》是1940至1944年发表论文的合集,主要讨论了江户时代朱子学如何遭遇古学派对抗并由此产生日本近代性思维的问题。该书影响力巨大,甚至规定了战后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框架。丸山真男认为,朱子学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儒学,展现了自然与人、公与私、政治与伦理共同拥有一个原理的“连续性思维”;而古学派被他赋予了具有近代“非连续性思维”的特征。这是一种借鉴了曼海姆、韦伯的社会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思想史叙述。《思想史的思考方法——类型、范围、对象》(1961)是丸山较早、较完整地谈论思想史方法的文章。丸山真男认为只有突破学说史、教义史的限制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史研究。他划定了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指出“思想”的实质内涵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的词汇会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思想观念存在着“叠层”的现象,“思想”越往上越抽象,越往下越具有经验性。此外,他还提出了判断思想价值的四个标准,即重要性、流通范围、思想宽度和思想密度。1979年出版的《日本思想史的“古层”问题》提出的“古层”(“执拗低音”)概念为后来学者所引用。日本自古以来与儒教、佛教、西洋思想等外来的思想接触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这是日本思想的主旋律,日本有所变化地吸收外来文化。这个变化的方法即“古层”。
总体来看,丸山真男采取了“近代主义”的立场开展思想史研究,有着明确的方法论意识(比如划分思想史研究范畴、建构方法论),并创造出独特的概念群(比如无责任结构、无构造传统、理论信仰与实感信仰、古层或执拗低音等)。他代表了战后日本社会重建时期的思想主流,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近代主义”立场和“在近代中思考近代”的方法受到了质疑。
第三部分则介绍了丸山方法的质疑者或批判者子安宣邦的思想史方法。与丸山不同,子安采用了“在近代视角之外思考近代”的方法。作为日本战后的第二代学人,目前依然活跃在思想史研究领域。早期从事江户思想史研究,90年代后转而研究近代日本思想史。他的批判方法中吸收了福柯的话语分析和“知识考古”等后现代主义理论,开辟了思想史研究新路径。《作为“事件”的徂徕学》(1990)和《何谓“宣长”问题》(1995)中,子安以方法论的立场展现了在近代之外的、面向“近代”历史的批判性视角。在《近代知识考古学》(1996)中,子安提出了“在近代性思维之外思考近代”的思维,其中,《“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丸山真男的“近代”》一文展现了对丸山的直接批判。他认为丸山没能从根本上反思近代,而是把对“近代”的怀疑置换成了“近代性思维”在日本是否成熟的问题来讨论。
可以说,子安宣邦建立的是与丸山真男针锋相对的研究视角,即解构与批判性的思想史方法,具体来说是在福柯方法论的启发下,把思想史上的某个学说或理论视为话语“事件”,以颠覆后人的学术叙事对之进行的历史本质论的重构。如此一来,若要进行此种思想史研究,则应把自己的视角设定在近代话语机制之外。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对于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赵老师用“从‘中国’位置出发与时空移动”进行了总结。赵老师提出从“东亚同时代史”的角度来审视日本近代思想史以及上述二人的思想与方法。但同时强调,从“中国”的位置出发是将“日本”相对化的有效方式,但应避免把位置变成立场。我们应整合丸山真男和子安宣邦的思想史方法,构筑起自己的方法论视角。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从思想史瞭望我们的生活世界,理解他者与认识自身。
报告结束后,在短暂的中歇时间里,主持人做了简短的内容回顾,随后赵老师依次回答了参会者的多个问题。本次讲座历时三个小时,来自不同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不同专业的二百多名师生和学界同仁参加并讨论。赵老师在高度凝练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旁征博引,始终娓娓道来,其简明清晰的分析,雄辩有力的论说,为听众廓清了思路、澄清了概念,展示了坚实的学养,听者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撰稿:王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