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第十七届历史文化节之本科生论坛圆满结束
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役,扰乱了我们回校的行程。虽然我们未能在熟悉的教室与老师同学们相聚,但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探索,从未停歇。就像此时校园里的树木,郁郁葱葱,散发着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此次在五月份开展的本科生论坛活动,以“百川汇海,慎思明辨”为主题,旨在锻炼同学们的思考与批判能力。以参赛者提交作品、评委老师审阅评分的形式,为历史学系本科一、二年级的同学提供了分享成果的机会。安东强老师和杨培娜老师担任本次论坛的评委,共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获奖作品的主要内容吧!
一等奖
陈颖恩:《从<西学书目表>一书看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西学思想之导向》
自鸦片战争以来,各种西方译著,文献迅速增长,加强译书的推广以适应变法需求使得被学者称为近代目录学著述的《西学书目表》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围绕《西学书目表》的两个标签——近代目录学著述以及导读类著作,从梁启超对于西学学科分类的角度探讨《西学书目表》背后反映的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西学思想的现实需求性导向,从《西学书目表》著录事项和体例探讨其展现梁启超推崇的“群学”之精神,再细挖《西学书目表》的字里行间,明晰梁启超当时之于中西学关系的反省以及真实态度。
何恺健:《中世纪中期基督教文化版图中的格鲁吉亚——以<贝尔拉姆>的翻译为例》
基督教化的释迦牟尼传《贝尔拉姆与约瑟伐特》经历了漫长的翻译和传播过程,其中希腊语的《贝尔拉姆》的译者身份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学术界曾存在争议。学者朗认为译者为11世纪的格鲁吉亚僧侣圣尤锡米乌斯,并基于格鲁吉亚的历史事实对之进行分析。以朗的论辩为思考出发点,《贝尔拉姆》的翻译可作为一个切入口,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格鲁吉亚在中世纪中期基督教文化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等奖
肖雨佳:《“胡姬酒肆”:从唐诗中的胡姬形象看丝绸之路酒文化》
李唐王朝之历史,上承六朝之遗风,下启两宋之新运。国家版图的广阔与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使得中原与西域交往较为频繁,西域各族人民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中国固有文明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民族融合特点较为明显的唐代文化。受文化风气之影响,此时的唐诗亦出现了大量有关“胡”的题材,其中的“胡姬”便是一例。“胡姬”指来自西域的女性。在唐诗中多与“酒肆”相联系,而胡姬亦逐渐成为唐代丝路贸易中,对于中原酒文化之影响过程中的杰出贡献者。本文从唐诗的角度切入,探讨“胡姬”之入华及其对于丝路贸易过程中酒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管窥其对于唐代酒文化的影响。
康婕:《19世纪“银贵钱贱”背景下的洋钱升值问题》
通过对史实的梳理,介绍19世纪上半叶洋钱的流通情况、本身重量、市场价格,并论述低潮洋钱套现足值纹银一事的来龙去脉。19世纪大量银元通过对外贸易进入广东,因其“计枚核值”受到民间贸易的欢迎,并扩展到东南沿海省份。受供应需求、商人坐地起价行为、洋钱运输成本、白银整体价格上升等影响,洋钱的价格逐渐超出其本身重量。本文从白银中析出不同的纹银和洋钱两物,意在阐释“银贵钱贱”危机与洋钱升值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等奖
李婧瑶:《试评司马迁笔下的“游侠”群体》
《史记·游侠列传》作为司马迁笔下的“布衣之传”,将西汉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情状生动地呈现于后人眼前。他以与“正统”截然不同的视角,对游侠身上可贵的品性进行发掘与描绘,并将自己的种种感发倾注其中,体现了其人对社会的关切与大无畏的理想追求。本文从司马迁对游侠人格的写照入手,进而对文字背后的情感色彩进行探析,最后指出司马迁的主观片面性,结合多人看法,对《史记》中“游侠”群体之社会影响做出总体评价。这对于了解司马迁于行文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及如何客观地认识游侠,具有一定意义。
王奕淳:《清代台湾科举士人在当地的影响》
自康熙年间收复台湾以来,科举制在台湾广泛推行。百余年间,台湾出现了若干名进士与举人。这些科举士子在台湾当地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促进学院兴盛,编修书籍,同时体现出重要的社会影响,维护社会安定,调解社会纷争与矛盾,在清朝末年抗击外国侵略者,体现出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从清代台湾科举士人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入手,分析背后的前提条件,并以史为鉴,立足当下,通过文化交流为两岸关系的调整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路。
王霏:《近代对外贸易中天津与其经济腹地的双向互动》
天津于1860年正式开埠通商,至二十世纪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工商贸易城市,华北最大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究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它拥有物产丰富的三北经济腹地。腹地是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衰,同时港口城市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对于经济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即旨在探讨天津的城市建设、外贸发展与经济腹地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
多年以来,本科生论坛活动鼓励学子作出学术探索,承载着学子对于历史的热爱与思考,承载着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期望,为初入史门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平台,引导同学们着眼学术,开启钻研学问之门。
撰稿 /肖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