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颖洁
基本情况
刘颖洁,1990年生,山西太原人。2021年10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世界史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研究所访学。2021年11月至2025年5月,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2025年6月起,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预聘助理教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2023年10月起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liuyj368@mail.sysu.edu.cn
主要研究领域
西方现当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德国现当代史、记忆研究
代表专著
1.(译著)贝尔贝·贝弗纳奇:《历史、记忆与国家暴力:时间与正义》,刘颖洁、成威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待版);
2.(译著)德博拉·利普斯塔德:《艾希曼审判》,刘颖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年。
代表论文
学术论文:
1.《海登·怀特现代主义历史表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弗里德兰德大屠杀历史书写为中心》, 《史学月刊》,(待刊);
2.《联邦德国的罪责记忆与纳粹大屠杀史学》,《历史研究》,2025年第7期;
3.《联邦德国的“记忆之场”》,《读书》,2024年第4期;
4.《个体记忆史料价值的批判及其局限——以纳粹大屠杀史学家希尔伯格为中心》,《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22年第8期转载);
5.《从哈布瓦赫到诺拉——历史书写中的集体记忆》,《史学月刊》,2021年第3期;
6.《洛夫乔伊观念史的意义与局限——以其浪漫主义研究为考察对象》,《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学术译文:
1.(译文)斯特凡·伯格著,刘颖洁译:《从寻找常态到找寻常态:德国的历史写作》,丹尼尔·沃尔夫主编,彭刚等译:《牛津历史著作史·第五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21年12月,第246-276页;
2.(译文)伊安·特瑞尔著,刘颖洁译:《美国的历史写作》,丹尼尔·沃尔夫主编,彭刚等译:《牛津历史著作史·第五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21年12月,第616-646页 。
公共写作:
1.刘颖洁:《艾希曼审判为何重要?》,《北京日报》,2023年7月7日,第14版。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史学理论视域下的“记忆转向”研究(23CSS034),在研;
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叙事主义历史哲学认识论研究(18BSS10),已结项;
3.主持武汉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综合改革项目子项目新开课《西方史学理论前沿》创新探索,已结项。
学术交流
1.组织“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世界史论坛”(2025年3月,武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
2.参加“第四届四川大学外国史学史论坛”(2024年12月,成都,四川大学历史系主办),提交论文《海登·怀特现代主义历史表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弗里德兰德大屠杀历史书写为中心》;
3.参加“第八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2024年10月,郑州,《世界历史》编辑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提交论文《试析当代西方历史学中的“记忆转向”——基于对纳粹大屠杀史学的考察》;
4.主持“美国政治史工作坊”(2024年5月,武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
5.参加“人新世时代的历史哲学工作坊”(2023年11月,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主办),提交论文《创伤记忆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挑战与突破——以弗里德兰德尔的纳粹大屠杀史学为中心》;
6.参加“第六届青年史学家论坛”(2023年11月,珠海,史学月刊》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珠海)主办),提交论文《创伤记忆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挑战与突破——以弗里德兰德尔的纳粹大屠杀史学为中心》;
7.参加“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23年年会”(2023年10月,昆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主办),提交论文《<德意志记忆之场>与联邦德国的身份认同》;
8.参加“中国世界近现代史2022年学术年会”(2023年4月,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办),提交论文《纳粹大屠杀史学中的记忆转向》;
9.参加“中国世界中世纪史2023年学术年会”(2023年4月,武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提交论文《<德意志记忆之场>与联邦德国的身份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