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晓伟
基本情况
顾晓伟,1982年生,安徽淮北人。201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7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工作。2019年5月调入中山大学,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guxw3@mail.sysu.edu.cn; 11618982@qq.com
主要研究领域
现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西方史学史
代表论文
学术论文
1、顾晓伟:《创伤记忆与历史表现的悖论》,《文艺研究》2013年第9期,第143-150页。
2、顾晓伟:《从常识的历史学到构造的历史学——以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为中心》,《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3期,第65-7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期,以“从‘常识’到‘构造’:柯林武德的历史想象论”为题全文转载,第80-81页。)
3、顾晓伟:《试析历史事实、历史推论与历史想象的关联》,《史学月刊》2014年第1期,第102-110页。
4、顾晓伟:《何谓“历史解释”?——以“亨佩尔-德雷论战”为讨论中心》,《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1期,第51-61页。(《新华文摘》2014年第8期,篇目辑览。)
5、顾晓伟:《试析柯林武德关于历史思维的先验论证》,载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14辑),2014年10月,第261-284页。
6、顾晓伟:《安克斯密特的历史哲学述评》,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陈恒主编:《新史学》(第13辑),2014年12月,第270-283页。
7、顾晓伟:《试析曼德尔鲍姆对历史相对主义的驳论——基于历史知识客观性的问题》,《历史研究》2016年第2期,第56-74页。
8、顾晓伟:《战后英美史学理论界关于“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论争》,《世界历史》2016年第4期,第143-154页。(后收入赵兴胜等主编:《历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2015年全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2-61页。)
9、顾晓伟:《西方柯林武德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17年第2期,第112-124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68-80页。)
10、顾晓伟:《在“交流”与“对话”之间重建“家学”——以章学诚研究的接受史为例》,《国际汉学》2017年第1期,第114-120页。
11、顾晓伟:《后分析历史哲学与历史知识客观性的重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一个新趋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4期,第66-81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第106-107页。)
12、顾晓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学》,载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沈湘平主编:《京师文化评论》(总第3期),2018年8月,第231-239页。
13、顾晓伟:《学科共识、认知美德和学者角色——化解历史知识客观性问题的新思路》,《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第64-74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20年第7期,全文转载,第52-61页。)
14、顾晓伟:《重塑海登·怀特——一个实用主义历史哲学的视角》,《江海学刊》2020年第4期,第167-175页。
15、顾晓伟:《从媒介技术角度重新理解西方历史书写的秩序》,《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第1期,第36-46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6期,全文转摘,第80-81页。)
其他论文
1、书评,顾晓伟:《柯氏研究的首部汉语专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4月1日。
2、书评,顾晓伟:《评张小忠<思想的力量: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研究>》,载清华大学国学院主办、刘东主编:《中国学术》(总第36辑),2016年4月,第503-513页。
3、书评,顾晓伟:《“史学原理”:一部未完成的大书》,《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6期,第141-148页。
4、栏目导语,顾晓伟:《“精神助产士”:历史学的奠基工作》,《学灯》(第3辑),2019年12月,第3-7页。
5、笔谈,顾晓伟:《大数据时代史学的人文关怀》,《史学月刊》2017年第5期,第19-24页。(后收入《史学月刊》编辑部编:《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4-107页。)
6、笔谈,顾晓伟,《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之关系新解》,《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6期,第24-40页。
7、译文,王晴佳:《时间、历史与道:章学诚与马丁·海德格尔》,顾晓伟译,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陈恒主编《新史学》(第15辑),2016年1月,第157-179页。
8、译文,马瑞克•塔姆:《历史书写中的真理、客观性和证据》,顾晓伟译,《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152-160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论点摘要。)
9、译文,马吉特·赫鲁普·尼尔森:《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的重演与重构》, 顾晓伟译,《新史学》(第26辑), 2021年第1期,第112-144页。
10、译文,安顿•弗洛伊曼:《历史书写的美德》,顾晓伟译,《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第13-20页。)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1、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项目:“批判的实在论——莫里斯•曼德尔鲍姆的历史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M550698,2014-2015。
2、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历史理性的重建——以曼德尔鲍姆的史学理论为中心”,项目批准号:310422118,2016-2018。
3、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怀疑走向共识——英语世界的历史知识客观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8FSS021,2018-2020。
4、主持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研究”,项目批准号:21FSSB002,2021-2023。
4、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项目批准号:19ZDA235,2019-2023。
获奖情况
1、“比较视野下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第五作者),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比较视野下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第五作者),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术交流
1、参加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2009年全国历史学博士生学术会议”(北京),提交论文:“历史书写伦理释义——以真与善为考察中心”,2009年11月。
2、参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之史学篇”(上海)。提交论文:“史学与文学的亲缘:诗化史学的可能叙述——以《元史学》表征的叙事、隐喻、图景为例”,2009年11月。
3、参加清华大学历史系举办的“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北京),提交论文:“章实斋的‘家学’辨析——比较历史哲学的视域”,2010年1月。
4、参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北京),提交论文:“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2012年3月。
5、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试析历史事实、历史推论与历史想象的关联——以布莱德雷和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为讨论中心”,2013年5月。
6、参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试述柯林武德关于历史的沉思”,2013年12月。
7、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杭州),提交论文:“高贵的梦想抑或高贵的谎言——曼德尔鲍姆历史知识客观性剖析”,2014年5月。
8、参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天津),提交论文:“试析曼德尔鲍姆对历史相对主义的驳论——基于历史知识客观性的问题”,2015年6月。
9、参加山东大学举办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平行会议“2015年全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济南),提交论文:“战后英语世界关于‘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论争——以曼德尔鲍姆的批判为线索”,2015年8月。
10、参加《史学月刊》编辑部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新史学青年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天津),提交论文:“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关怀——浅议史学方法革新与史学观念的互动”,2016年11月。
11、参加浙江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第一届浙江大学史学理论会议”(杭州),提交论文:“后分析历史哲学的实用主义面孔——兼及海登•怀特的文化符码”,2017年4月。
12、参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青年史学家论坛”(上海),提交论文:“重建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一个新趋向”,2017年8月。
13、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的“2017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北京),提交论文:“后分析历史哲学与历史知识客观性的重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一个新趋向”,2017年12月。
14、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公共阐释与公共史学的理论与实践讨论会”(北京),提交论文:“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三个阶段——兼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联”,2017年12月。
15、参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暨纪念耿淡如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19世纪西方史学理论的‘双璧’——《历史知识理论》与《历史研究导论》的比较研究”,2018年3月。
16、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三次浪潮”,2018年10月。
17、参加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举办的“近百年中外史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淮北),提交论文:“柯林武德是欧洲中心论者吗?”,2018年10月。
18、参加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术中心举办的光启工作坊•世界史“历史学的深层景象:历史知识与历史阐释”(上海),提交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学——反思媒介技术的变革”,2018年11月。
19、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的“2018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北京),提交论文:“柯林武德是欧洲中心论者吗?——在全球史的视野下对勘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的哲学》和柯林武德的《历史学的观念》”,2018年12月。
20、参加浙江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第二届浙江大学史学理论暨历史哲学会议”(杭州),提交论文:“重塑HaydenV.White——一个实用主义历史哲学的视角”,2019年3月。
21、参加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学术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北京),提交论文:“浅谈西方史学理论的‘写法’”,2019年4月。
22、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的“2021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北京),提交论文:“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之关系新解——关于西方历史哲学发展趋向的思考”,2021年12月。
